你常哭嗎?
還記得最近一次哭是在什麼時候嗎?
你通常會如何看待哭泣的自己呢?
我從小就是很愛哭的人,考試不如預期、被朋友排擠、寵物生病、看到路邊老奶奶在賣玉蘭花……,都會讓我掉眼淚,更別說看到電影裡的感人情節,故事會在心裡不斷倒帶播放,只要想起,就會有些鼻酸。
雖然我並不討厭哭,但這樣容易掉眼淚的特質,還是讓自己感到有些困擾。
記得小學畢業旅行,學校因為預算必須把原班級拆開、分派到不同的小木屋住宿,當我知道自己跟另一位朋友被挑中得跟隔壁班同學合住時,難過大哭了好久!班導看我哭成這樣,有些不捨,跟其他同學商量讓我留在原班級換另一位班上同學去住,對於老師這樣的處理,我又覺得自己害到他人,再加碼哭了一場。
不論當時我是因為太愛同學所以不想分開,還是覺得學校不應該因為預算就這樣拆散大家而氣憤,這些造成我哭泣的原因,現在想起來,實在不需要到如此強烈的地步,當年這個事件也讓我開始對「哭」有了不同的想法:我要求自己不可以輕易在他人面前掉淚,認為這是示弱的表現,且會模糊事情的焦點,也讓他人因為我哭而誤解真正的意思。
「哭泣」漸漸變成我避免開啟的模式,尤其進入職場,落下眼淚的同時也會扣掉我在同事及主管心中的專業與敬業。
當我拒絕哭泣時,我也孤立了部分真實的自己
克制、壓抑、轉移情緒……為了不讓自己在大家面前哭,我有時甚至會強迫自己咬緊牙根,然後用眼框框住淚水,在淚珠掉下來前、衝去沒有人的地方趕快擦掉,或往自己臉上潑水,假裝洗臉。
有時真的潰堤了,我也會刻意讓哭的感覺盡快煞車,刻意讓自己笑!邊哭邊笑的狀態,雖然制止原本想哭的感覺,但也讓某部分的自己,被遺棄在某座孤島上。
找回哭泣原先的美好
就生命原初的樣貌,哭泣本身是美好的:寶寶出生時的哇哇大哭,告訴我們他的到來,肚子餓了、尿布濕了,孩子用不同的哭聲表達,讓爸爸媽媽協助還不會說話的自己解決需求,現在想起來:「哭」的力量真大!
重新看待哭泣,找回溫暖的力量
我想,我們需要還給「哭泣」一個公道。
哭本來就是表達方式的一種,是自我的一部分,如果我們切斷這個表達管道,等同於關閉、切割某個部份的自己。
推薦閱讀:唯有對自己的愛,才能照亮內在的黑暗
或許有些人覺得沒有差,沒有哭的人生也過得挺好──那就要看你對生命的想法是什麼,如果你希望活得更有力量,更有溫度、更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,那淚水背後所帶來的波動,將會是那條理解與貼近自己的道路。
有許多研究證實:適當的哭泣有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,甚至比「笑」來得更紓壓!我們需要建立對哭泣的正確觀念,如此也能在自己需要時,安心地讓眼淚掉下來。
下次想哭的時候,先不急著壓抑,找個讓自己比較放心的地方,好好地感受一下淚水滑過臉頰的溫度吧!如果你想哭但哭不出來,可以看看「哭泣的勇敢」,我將在此門課協助各位──找回有溫度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