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際溝通】一場失敗的溝通是兩個人的責任
08
3 月
在發生衝突的當下,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是對方的問題。
例如:「你沒有在聽我說話!」、「你誤會我的意思了。」、「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,為什麼你還是不懂?」
這些話都是在衝突的時候常脫口而出的,這可能是當時真實的心聲,雖然真實,但無法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。
這些話的問題在於,都先將責任歸咎於對方,沒有反省。
一場溝通中責任永遠不是只有一方,失敗的溝通就跟一段感情的結束一樣,兩方都有責任。
如果你想要溝通成功,要求對方調整,不如先從自己開始改變。
當我們的意思被對方誤解,當然會有情緒。
但在生氣之前,我們應該先問自己:我真的說得夠清楚嗎?我用盡各種方法去表達、用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說了嗎?
被誤解,其實很可能是表達得不夠清楚。對方會這樣理解,身為表達者不可能沒有責任。
當對方不想聽你說話時,除了惱羞成怒以外,應該先問自己以下的問題:現在是適當的溝通時機嗎?
你是否只想講自己的,而不是真正想要「溝通」?對方現在不想聽,不代表永遠沒有溝通的機會,可能是時機不對,或者是用錯方式了。
當我們出現這樣的心聲時,基本上我們已經陷入「支配而非溝通」的狀態了。
溝通的目的並不是讓對方照你的想法去做,溝通的目的是更了解彼此、找到共識。
當只想要對方聽令的時候,我們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傾聽,大多時候我們只會聽到我們想聽的,因為理解對方根本不在目標裡,那時候我只想要對方聽我的話。
關於作者:江哲維
從大學讀台大土木工程卻不務正業一腳跨進藝術與人文的河流,時常擔任理工人與藝術人之間的溝通橋樑,做著兩邊的夢。興趣廣泛:電影、設計、攝影、科學、哲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行銷、工程。
關於作者:江哲維
從大學讀台大土木工程卻不務正業一腳跨進藝術與人文的河流,時常擔任理工人與藝術人之間的溝通橋樑,做著兩邊的夢。興趣廣泛:電影、設計、攝影、科學、哲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行銷、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