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工作的抱怨
小華大學讀工業設計,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跟所學領域相關,且滿足了多數人對工作期盼的三大元素:「錢多、事少、離家近」。能夠遇到這樣的工作,夫復何求?
然而小華最近卻頗為煩惱,年資在公司算資淺的他,擔任的是「設計助理」,工作定位以協助設計師完成作品為主。
「反正就是一堆重複的雜事;只要是設計師不想做的,就會來到我這;常常被使喚來使喚去,我不想一直做小!!」小華憤慨的說。
「既然如此,有考慮轉職嗎?畢竟你在這個職位已經兩年多了?」
「有啊!每天都在想。」
「然後呢?」
「但現在要找到跟設計有關且薪水還一樣好的,實在很難啊……」
真的那麼困擾嗎?
上述對話,第一次發生在半年前的聚會;最近他看到我分享一系列與工作有關的文章,而又在FB上聊起,嗯…同樣的話題。這讓我不禁反思:
他的抱怨,真的帶給他很大的困擾嗎?如果是,為什麼可以忍受這麼久?
事實上,對他來說薪資才是工作需求的第一順位吧?什麼發展性、未來升遷…等,即便常掛在嘴邊,然而一旦放上天平的兩端,就是會往「薪資」那端傾斜。
還是其實他的抱怨,是另一種「希望獲得稱讚甚至欣羨」的表示?直白一點,就是「驕傲的謙虛」?
這樣似乎把人想得太拐彎抹角。換個角度思考:其實類似的狀態自己不也發生過?工作不順時就幹譙老闆主管,但若收到他們的善意對待,又會覺得心情好過些?每天近乎都在加班,真心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但拿到薪資單看見加班費,又覺得好像被安慰了什麼?
職涯,就像溫水煮青蛙
聽到身邊的人提到工作對自己來說就是賺錢,興趣、夢想是下班後的事,自己也就這麼認定了,偶而能夠在閒暇時間做做自己喜歡的事,滿足「小確幸」,內在某種疲乏就會被滋潤許多?
從上述描繪,我們一方面可以說:人都具備調適、復原的能力,另一方面頗值得深思的是──自己的生命,是否正在被某種「平衡」耽誤,甚至消耗?概念上有點像是溫水煮青蛙,找出各種原因讓自己適應逐漸變熱的水溫,不小心熟了,一輩子也就這麼過了。
那在還有感覺、水還沒滾之前,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?
對多數的人來說,若非刻意覺察、改變,都很容易安逸;先不論改變的結果是否真的能夠更好,很多人還沒走到那一步,就已經在改變的不舒服感中退卻。
想改變的三個建議
1. 如果想要改變,不能只是「想要」,而是得拿出破釜沉舟的意志,採取「必須要」的決心來面對
2. 請以「以終為始」的視野,想像十年後的自己站在你面前,他會跟現在的你說什麼?會感謝現在的你所做的決定?還是抱怨都是因為你不敢有所作為,才會造成「他」未來的困境?
3. 每次感受到「自己好一點」時,請同步思考「問題是否真的有被解決」?如果沒有,那「好一點」的效果就像沒有殺菌過的OK蹦,傷口感染之後只會讓你更痛。
最後請記得: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對應的收穫與犧牲,這才是人生的真實。如果你想要魚與熊掌兼得,唯一的途徑就是──擴充自己的能力,你才有實現夢想的資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