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知識部落格, 親子教育

孩子搶玩具,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?父母需先了解的事

kids sharing

自從弟弟能夠移動爬行走動後,家裡時不時會出現更多熱鬧的聲音。

「媽咪,弟弟拿我的東西!」

「弟弟!我不喜歡你這樣!!」

「吼喲,弟弟又過來了!!!」

已經會說話的姊姊,面對開始自由探索周遭環境的弟弟,並不會像我們大人一樣覺得弟弟好棒。

實際上,她感到更多的是困擾跟不解──為什麼明明是自己的玩具,只因為弟弟也想要玩,就需要分享?

我和先生能理解這是一個過程,畢竟女兒當獨生女的時間將近四年,她原本「正宮」的地位因為「小三」弟弟的加入,無法像過去一樣擁有我們全然的關注、需求很快被滿足,她需要更學會耐心地等待,或者練習自己完成。

「爸爸媽媽最愛Monin,愛妳就是會比弟弟更多──多四年呢!」我們曾嘗試這樣告訴女兒,同時搭配緊緊的擁抱,女兒睜大眼睛聽著,然而「愛得更多」、「多四年」其實很抽象,我可以感應到這樣概念的語言,對於她「爸爸媽媽被弟弟搶走」的真實心情,很難發揮立即顯著的作用。

我跟先生有共識,不能一邊說最愛姊姊,但只要弟弟一有需求就把女兒晾在旁邊,我們得更好的分工。同步邀請姊姊一起加入照顧弟弟,且在我們真的都無法回應女兒時,告訴她我們的困難,她的需求我們聽到了,以及這個時候還可以如何共同想辦法。

目前實驗下來,這樣的表達最主要的影響是──確保了我在第一時間面對各種刺激時,心裡仍擁有空間思考怎麼樣更好,即便兩個孩子一起哭鬧,也還有個思路覺得他們可可愛愛。

然而對於要如何帶領女兒「會想要主動分享玩具給弟弟」這個議題,對我來說,有以下反思:

大的就是要讓小的?一起玩更好玩?」

坦白說,這種觀點連我都難說服自己。

回想自己的兒時經驗:與弟弟相差兩歲,小時候一起玩的記憶真的偏少,常常只覺得他很煩、調皮,比起跟他一起玩,我寧願自己待在房間練琴讀書寫功課。

我會願意把玩具讓給弟弟,應該只有在「這個東西我不玩了」,或因為禮讓而被稱讚的情況下才會發生,至於「一起玩更好玩」的想法,通常是跟年紀更大的哥哥姊姊或平輩才有可能出現,和弟弟妹妹玩真的很難更好玩呀!

他們會東拿西拿,最常直接把物品放到嘴巴裡啃阿咬的,或者開啟敲打模式乒乒乓乓;女兒算幽默,本來被弟弟弄得氣呼呼地,偶而看到弟弟滑稽的行為,頓時又能哈哈大笑地說弟弟好傻。

基於上述人心人性的真實,以及我自己的經歷,讓我持續思考:究竟如何才能讓女兒有機會學習「分享」的價值。

以下是我與先生整理出的兩個重點想法:

1. 願意分享,是因為心裡有足夠的安全感

就人內在運作的常態來說:願意分享,起始於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,這份安全感就孩子而言,最直接來自與父母親間的依附關係──在日常中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、被珍惜與在乎的,當心裡充滿飽飽的愛,孩子較不會需要透過物質層面填補內在的匱乏;然而這部分的教導與引領,頗需要一再地說明──畢竟「愛」很抽象,往往需要透過具體的行動才能讓對方收到「我是被愛的」。

我跟先生對於上述內容很看重,所以在日常中,我們會對於「愛與行動間的關聯」格外謹慎,不會讓女兒有「因為我今天表現很好,爸爸媽媽很愛我,就多買什麼給我」的預期,也不會因為今天她不小心做錯事,就用「不給她什麼」作為直接的處罰。當孩子不會以外在有形可被衡量的「物」作為「爸媽是否愛我」的判斷依據時,他們對於「願意主動分享」的旅程,也就更充足地做好心理上的準備。

2. 比起被教導「分享很棒」,父母覺得「我很棒」,更是孩子在意的焦點

有家長會問我:孩子會因為愛我們,而更願意去做我們希望他們做到的事,這個時候,該怎麼讓這份「自主」的力量回到他們自己身上呢?

願意為了所愛的人去做他們希望的事,人之常情!做了之後收到對方的回饋,也會讓我們感到自己是被看見、被肯定,進而增加自信;這是成長的歷程,更多時候也是許多人努力奮進的動力來源。

我跟先生看到女兒主動分享玩具給弟弟時,我們也會稱讚她,然而稱讚的重點是擺在她小小的心靈世界突破了什麼、做了什麼勇敢的事!

比方:「妳今天餅乾不夠,自己還這麼喜歡,妳還願意分享給其他人,爸爸媽媽覺得妳超級不容易!」

換句話說:不是肯定「分享」這個行為本身,而是肯定這個行為背後她的內在出現過什麼想法,走過了什麼心情,讓她知道自己哪裡不一樣!也為自己突破的勇氣覺得自己很厲害!

把稱讚的焦點放在過程中的突破,而非最後的結果與表現,是讓孩子收到「被父母肯定」的同時也逐漸為他們建構「這份肯定是來自自己哪裡很棒」的途徑,這樣的累積是滋養孩子長出自發與自主能力的沃土;在我們家女兒身上,會看到這顆種子正在萌芽中。

推薦課程:親職工作坊:成為更好的父母

相關活動

親職工作坊:成為更好的父母,從貼近真實的自己開始

NT$8,000

認識自我:一場向內探尋的旅程

關於作者:許智媖

國二開始學習「人的知識」,踏上探訪「我是誰?」「我要去哪裡?」的不歸路;大一突發奇想寫下「人生企劃書」,規劃到老死前不同階段的目標;畢業前找到五份工作,成為朝九晚九的上班族;不甘於自己只為五斗米折腰,離開安穩且前程看好的職位,投入傳承自我教育的行列。喜歡規劃事情,小至洗完澡到睡覺前的順序,大到職涯與生涯。相信生命能採以更「科學與經濟」的方式,活出理想的自己。

閱讀作者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