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「心情好」是許多人都希望擁有的「能力」。
記得我國中時寫過一篇週記,提到自己很難開心,常常心情不好。導師看了就約談我聊聊,兩眉深鎖、語帶擔心地問我發生什麼事。被老師這麼一問,我反而說不出個所以然,覺得這種狀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甚至覺得老師好像有點小題大作。
爾後細細去想,我才發現自己確實不是個容易開心的人。發生任何狀況,第一個念頭往往導向負面,並且走向最糟糕的結果;好不容易有值得開心的事(比方說:被老師稱讚、考試第一名、獲選為模範生….)等,我也會用各式各樣的理由,壓抑甚至折斷自己喜悅到想要飛翔的心情翅膀──
「老師稱讚我,是因為我考全校第一名讓她有面子」
「不可以太開心,不然會樂極生悲」
「如果表現出太高興的樣子,同學可能會覺得我很驕傲」
「心情好」對我來說變成是一種可能會引來壞結果的預兆,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,我寧願選擇「不要心情好」,做為維持心情安定的護身符。
這樣扭曲的想法一直持續到我考完大學,在學習了自我相關知識後才逐漸好轉。我也才發現:原來「心情好是一種能力」!
以下分享我自己實踐後,有效讓自己快樂的心法:
心法一:認識你自己,理解自己的需求
心情是個警示燈,讓我們有機會感應自己的情況,進一步地往下探索:
「我不開心?」
「我因為什麼不開心?」
「為什麼一定是不開心的情緒?」
「我在意什麼?」
「我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?」
以情感為例:最近總看對方不順眼,一點小事就容易情緒爆炸引起爭執,搞得兩人關係有些緊張。
你開始想到底問題出在哪?冷靜下來後才發現:原來自己最初在意的點是,對方對於剛過的交往紀念日居然毫無任何表示──你希望對方不僅能記得,還能主動在當天有所表示。
這份不被滿足的需求成了後續眾多心情不好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我們其實可以不用花這麼多情緒成本才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。對於感覺多的人來說,把焦點放在需求而非感覺本身,才能有助於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。
心法二:主動幫助他人
人是一種很神奇的生物,在看到比自己狀況更不好的同伴時,多數人都會起憐憫之心,一瞬間忘記自己有多慘,還會想看看能為對方做些什麼。
主動幫助他人,會讓我們走出現在的想法,看見更多不同的視角,並從中獲得紮實的富足心態。
心法三:選擇正向的切入點
第三個方法最難,但最有效。換個比較白話的說法:一個破掉的杯子,換個角度看它,仍然是圓的。
「心情不好」的狀況,有時像冬天綿綿不斷的細雨,讓人難耐,想要有個停損點,卻發現日子就這樣滾下去。即便嘗試做一些改變,像是打掃家裡、買東西、換換髮型,卻發現效果有限,不好的負面情緒仍然潛伏著,從一開始到現在都還延續著。
星星之火足以燎原,你需要改變「一開始的念頭」!所有的負面皆來自一開始,如果我們想要中止,那就需要從根源開始,以強而有力且刻意的正向認知,做為想法的初始。這過程並不容易。
但誰說「主動進取的正向思維」不需要練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