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條件的愛,就是情緒勒索的雛型
「情緒勒索」是近年來的熱搜名詞,尤其容易發生在家人、親子之間。
記得寶寶還在我肚子裡時,我就會跟她說說話,讓她知道媽媽好愛她。
寶寶出生後,隨著她漸漸長大,越來越聽得懂別人表達的意思,我會更小心地覺察自己使用的語言、文字甚至是表情姿態。
有時聽到周遭長輩跟她說:「妳乖,不然我不喜歡妳喔」,我會嚴肅的「消毒」,請長輩知道這樣的言語並不合適,同時也告訴孩子(即便她不一定聽得懂):妳不需要「乖才能被愛」。
對我來說:有條件的愛,就是情緒勒索的雛型。
這些話,你可能並不陌生
從事青少年輔導、諮詢許多年,會知道許多困難往往跟原生家庭有關。
比方說:因為無法從父母身上收到明確的愛,就覺得自己不被需要,因而有強烈的情感需求,或容易覺得沒有安全感。
當這些青少年敘述著記憶中父母曾說的話時,我常常會感到一股沉重──
「你如果不聽話,就離開這個家!」
「你為什麼不跟其他孩子一樣?」
「如果要我愛你,那就照我的話去做。」
「我這麼愛你,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?」
「你是多生的那個。」
……
我深信,這些父母們原先都不是故意的,甚至不知道自己無心的話帶給孩子這麼大的負面影響——如果能提早知道,就能避免無知帶來的傷害。
愛,不該變成要求對方的糖衣
沒有父母希望孩子不好,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很常會遇到「我這是為你好」但孩子並不領情,甚至跟自己劍拔弩張的狀態。
要如何協助孩子理解「好」的意義?還能體會父母背後的用心,進而自發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?這很考驗父母教養的智慧。
以學業考試為例: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好表現,今天孩子考100分就有冰淇淋吃,那考80分有沒有?考50分有沒有?考高分是為了冰淇淋嗎?
要如何協助孩子理解學習的意義,同時還能啟動他學習的熱情,而不會讓他最後只是為了得到禮物而念書,或為了獲得父母認同而努力。
這其中細膩的差異,都取決於父母在理解並實踐「愛」時,是否站在正確的定位。
兩大觀念,預防情緒勒索
要如何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,讓自己所愛的人承受情緒勒索的脅迫?以下分享兩個我很受用的觀念,希望對大家也有所助益:
一、不同不等於不對
「為什麼我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?」「為什麼我的孩子跟我們不同?」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獨特的,但卻又希望他們跟多數孩子一樣,不要出太多差錯就長大。
面對這種心情,換做是自己,還真不知道怎麼辦比較好。
「不同不等於不對」是我拿來提醒自己的重要想法: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孩子更不應該是父母的延伸。
孩子有不同的意見,不是翅膀硬了、叛逆,而是他獨立思考的開始。
面對孩子的不同,為人父母除了不解、擔憂外,若能尊重、理解、接受甚至慶祝,將能有效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對立。
二、問題待需解決,愛需要參與
這句話來自法國哲學家馬賽爾。情緒勒索的生成,往往來自「希望對方聽自己的」,如果對方不照做就反對、討厭到底!
我認為:人生並非是一張考卷,沒有標準答案。
或許過去的經驗曾經成功,又或許有些套路被實踐後發現效果很不錯,然而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所有人看待世界的唯一眼鏡。
身為父母,我們尤其需要扮演的是孩子生命的參與者,而非給他答案的人,有趣的是:唯有參與才能真正帶來結果的改變!
當你的孩子又讓你覺得不受控時,建議使用看看上述這兩帖「思維良藥」,希望能協助你過得更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