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溝通的時候,很多人都以為知道怎麼去說是最重要的。
想要學習說服對方的技巧,想要學習怎麼表達,想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意思。
然而在一場成功的對談裡,傾聽可能更為重要,或至少同等重要。
怎麼去聽?怎麼聽懂?
了解對方背後的訴求?
才是傾聽最重要的一環,一旦少了這一部分,我們將無法在對話當中,掌握到對方真正在乎的關鍵。
大部分的人在表達的時候,採取的是一種約略式的表達方法:大概是那個意思就好。
比如當我們說,「我討厭你」的時候,意思可能更接近:我討厭你這樣的行為、我討厭你這樣的態度,又或者我討厭你說的話。
而非字面上:「我討厭你這個人」或「我討厭你這種人」的意思。
這意味著當我們在表達的時候,很多人其實並非用字非常精確,一方面是沒有這樣的習慣,另一方面則是沒有能力做到。
無論哪一種,這種約略的表達方式在平常可能沒有什麼,但聽在家人耳裡,尤其在情緒下的時候,就非常刺耳。
這也延伸到傾聽時所需要具備的三個能力:
一、按兵不動:
有更多的時候,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說的話,具有什麼影響力。
況且大部分的人也並非什麼表達大師,所以不急著有所反應。
人們透過表達的過程,才會逐步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。
也就是說,傾聽的第一個能力,其實是為了避免沒有必要的爭執,因為在說話的人,其實也正在釐清自己想要表達些什麼。
這一點非常的重要,因為很多溝通的時刻,人們一聽到刺耳的言語,就立刻反應,情緒很快上來,覺得自己受傷、覺得自己被攻擊。
但直到後來才發現,可能對方並沒有這個意思,至少對方在一開始,根本沒有想要傷害彼此的意思。
而之所以有所表達,是因為感應到自己的感覺或情緒,自然的說出口,並非清楚意識後的選擇。
二、循線追蹤:
既然了解第一點,就知道在這樣的過程當中,純粹追究字面上的意思,沒有任何意義,也沒有必要。
更重要的問題是:對方想要說些什麼?
每一場對話都會有目的。了解對方為什麼會說、以及說了之後期望些什麼,
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裡面,極度需要透過傾聽來理解的事情。
從對方說話的內容,可以逐步的去找到對方表達的重點。
舉例來說:當另一半說,我覺得你都不關心我。
這種時候,很多人就會抓著字面上的字詞來追究,比如說「都」、「關心」,接著就反駁說:我上次不是怎樣怎樣,或者「我有關心你啊!」然後再針對關心的內容或方式有所爭吵。
同樣的道理,都不在乎我、都不信任我…也是一樣的情況。
或者有些時候,對方會直接根據當下的事件,指出一個明確的行動。
你很花很少時間和我相處、我們很久沒有好好一起吃飯…等等。
這種時候就會陷入,有沒有做這些事情或是上次什麼時候做的爭執。
但很顯然這些都不是重點,我們可以問對方:為什麼你會這樣覺得?
你希望什麼的是什麼?
來進一步的釐清對方之所以會這樣反應的原因。
延伸閱讀:一場失敗的溝通是兩個人的責任!
三、貼近真相:
我們因為很在乎一個人,所以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但因為在乎,所以一定會遇到情緒的困境,往往很容易產生防衛或以情緒回擊。
但請記得最重要的前提,那就是我們彼此在乎,也沒有道理要互相傷害,
所以帶來的影響,勢必有一些誤解存在其中。無論是沒有能力表達清楚,又或者因為太在乎而有強烈的情緒,
哪一種其實都需要包容,這種時刻,愛就是包容,同時協助對方表達,好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。
接連前兩點之後,已經確切的創造了一個適合表達的空間,讓對方能夠真正放心的去說明。
這也很符合「即便我不認同你所說的,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力」。
不然我們很常因為情緒或者不認同,而打斷對方說話,讓對方連試圖表達清楚都沒有辦法。
當我們有這樣的空間,才能從話語當中,逐步的貼近對方的需求。
延伸閱讀:表達的祕密: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
舉例來說:
「我覺得不被你信任!」背後的需求可能是希望得到肯定。
「你每次都在幫我決定。」可能意味著他想要被尊重,又或者他想要為自己的人生選擇。
「你為什麼都不陪我?」對方的內心可能正處於相當脆弱的狀態。
話語本身只能表達個概略,唯有我們真正用心且願意去理解,才會真正看見彼此的需求。
很多人以為透過不斷的說,對方就會理解自己的意思,然而只要溝通的任何一方,需求沒有被滿足,就無法聽見對方說的內容。
就像你非常想睡覺,又或者非常餓的時候,對方說什麼其實都不重要,
因為對你來說,睡覺或吃飯才是當下最迫切的事情。
傾聽的關鍵是理解,理解的背後是愛。
透過上述三種能力也是三個階段:「按兵不動」、「循線追蹤」、「貼近真相」,我們就能夠真正的化解溝通時的情緒,以及逐步的了解對方之所以有所表達的原因。
不僅如此,還能在這過程裡面,真正深入對方的需求,到了這個時候,我們就能針對需求,來解決問題,並且讓關係越來越好!
相關課程推薦
關於作者:林侃 Vasil
擅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,將教育轉化為體驗,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更能感受到知識實際變為行動後的份量與力度,進而引發改變生命的契機。
因為深刻的參與自己的生命與抉擇,也同時引領他人面對內在的歷程,所以精確且根本地了解人的邏輯,透過思想直指人最深的需求與困境,並為學生找出適合的道路。
■ 鼎愛文化執行長
■ 鼎愛文化教程總監
■ 參與式體驗《彼此的日子》活動設計
■ 鼎愛文化課程老師
■ 美國「HBDI®全腦優勢發展模型」授證分析師
■ 影像課程教程總監
目前授課:「認識自我」、「去去情緒走」、「夜訪自我」、「蓋亞」及影像高階課程
延伸閱讀
少了什麼,你就不再是你了?要認識自己,先找到你的本質!
每當我們提到認識自己,最終的目標就是:了解自己的本質,亦即自我的核心,好知道這輩子到底要怎麼活?甘願為什麼而竭盡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