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知識部落格, 情緒管理, 認識自己

感覺如此迷人,該如何不受感覺控制,擁有獨立自我?

為什麼感覺如此迷人?我們該如何不受感覺控制,並成為獨立的自我?

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情況:有些時候覺得自己非常喜歡和人相處,另外一些時刻卻對人群感到莫名的壓迫。

有些時候對生活充滿活力,卻也總有時刻感到極度厭煩。

為什麼明明是同一個我,卻有如此矛盾衝突的狀況?

那我們該怎麼認識自己?

我難道是人格分裂嗎?

當然不是。

人的感覺本來就各式各樣,若我們沒有明確的行動依據、選擇判准,就會因為感覺而產生各種自我的樣貌。

就拿第一個問題來說,自問:我們喜歡和人相處嗎?

假設因為最近的經驗當中,有很多快樂良好的互動,所以我們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喜歡和人相處。

相反的,如果最近你常常付出沒有結果,發揮不了影響力,甚至被辜負、欺騙,導致在人際互動中,常常擔心受怕,就會覺得自己不喜歡和人相處。

又或者問自己:我喜歡孤獨嗎?

可能因為最近情感較為脆弱,很難忍受孤獨,所以說:我不喜歡。

也可能因為一連看了幾本好書,覺得自己很需要孤獨,所以你說:「我還滿能自處的。」

這些都是感覺式的判斷

隨著情況不同,這些答案可能都出現過,既真實又矛盾,彼此互相衝突。那我們要怎麼去認識自己

這就是感覺下的自我。這是人們很常出現的困難,覺得自己有很多面向。

但其實是因為隨著當下的處境不同,感覺也會變化,因而有了不同的解讀。但大體來說,狀況好的時候,看待事情就比較正向。相對的,狀況不好,答案也偏向否定。

感覺在這之中影響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,更影響了我們的決定。我們可以再多用一些例子來說明,

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:已經下定決心要跟某個人保持距離,不再聯絡,然而才過沒多久,心裡突然又覺得保持距離不是辦法,接著恢復互動,整個過程反反覆覆,卻好像沒有進展。

又或者已經決定不要買什麼東西,甚至下定決心,但一段時間之後,又覺得自己需要,最後居然也手滑刷卡。

這些都是以感覺作為判斷的依據,所帶來的結果。

推薦閱讀:不想要追劇或是購物完的罪惡感嗎?四種做完心情立刻變好的自我企劃

感覺要聯絡或不聯絡、感覺自己需要或不需要。,這都是感覺,而不是上述所提到「選擇的判准」。

更例如: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看他什麼都好,然而吵架之後,卻什麼都不想要。

原先的優點,很熱情、對人充滿善意、有很多的朋友、很有活力。可是當爭執之後,只覺得他不懂得分辨誰比較重要,常常花時間在別人身上,太重朋友。

明明同樣的特質,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解讀,這樣內在的矛盾,正是因為感覺的變化,才導致切入的角度不同,有了不同的詮釋。

簡單的來說,感覺會影響我們的切入點,讓我們只看見部分事實的樣貌,或者部分自己的真實。形成了狀況好的時候可以看見光明正向的角度,壞的時候盡挑毛病,越看越悲觀。

除此之外,每一種感覺都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,也改變了我們的選擇。更麻煩的是,往往人生在重要抉擇的時刻,都充滿著感覺,所以很難做出真正適合的決定。

既然如此,為什麼感覺依舊迷人?

最主要有三個原因:

1. 感覺時常是我們的目的。

2. 明確實際的感覺到「自我」。

3. 每一種感覺都能夠帶來力量。

從第一點來說,感覺很多時候便是人在追求的目的,例如:快樂、開心、刺激,當這些發揮作用的時候,會讓人感受到自己活著、生命有份量,同時也讓人覺得美好。

相對來說,比較理性或知性的人,便給人一種比較冰冷,像機器的狀態,比較不那麼像人。感覺帶給我們人的溫度還有體驗,這其實就是因為情這個介面在運作時,所產生的特性。

第二點,明確實際的感覺到自我是因為:任何一種感受都必須透過「我」來展現,不管是快樂、悲傷、痛苦,都需要「我」作為主體,才能產生實際的影響,這意味著,有感覺就可以感覺到自我。

第三,每一種感覺都能夠帶來力量,這是最重要的部分。即便感覺的力量往往會造成負面的結果,但卻讓人能夠感受到鮮明且強烈的活著。

不管是憤怒時覺得自己幹勁十足,擁有強烈的企圖心。憂鬱時,多了一分人文,一絲感嘆,一抹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的心境。悲傷則讓人與人之間多了關聯,甚至溫暖。更別提快樂,帶來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輕狂。

也因為上述這幾個部分,讓人們時常擁抱感覺,而不是拒於千里之外。

當然我並不是主張壓抑、隱藏或切割自己的感覺,而是盡可能擁有感覺所帶來的生命力、情感的份量,但又能有確切的行動依據與選擇判准,好讓我們的決定,能夠代表我這個人。

此外,更不要在遇到抉擇時,伴隨極大的遺憾與後悔。

所以,行動依據和選擇的判准到底是什麼?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覺?

以前和自己愛的人相處,常常會因為憤怒或生氣,而導致關係出現裂痕,最後弄得不歡而散,甚至之後的互動都懷有心結,對於彼此的在乎也在這些縫隙中流失。

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也好,或是覺得在為相信的價值觀奮鬥也好,不管是哪一種,都不會讓生氣的話語變得不傷人。相反的,因為帶著情緒,即便說得再對,也變得鋒利不饒人,內容也都還是偏頗。

更何況有更多的時候,情緒是來自於當下的狀況,或是內在的需求,也不是什麼高尚的理由。畢竟我們都知道,面對越在乎的人,我們總是越敏感,也越脆弱。

這使我不得不想清楚我到底為什麼生氣,以免讓愛我的人,時常處於擔心的狀態,隨時可能需要承受憤怒的風暴。

從感覺中去釐清自己的在乎,逐步的發現會讓人生氣的理由各式各樣,有些時候是內在期望的落差、付出沒有結果。當然也會有一些甚至跟對方沒有關係的原因,像是最近過得比較不順遂,心情本來就比較煩躁…等。

延伸閱讀:情緒來自於期望的落差,運用情緒管理四大心法掌控你的情緒!

如果每一樣都要生氣,日子根本就不要過了,而且勢必很難相處。

但都沒有反應,最後也會變得麻木,什麼都不在乎。

所以我反過來問自己,究竟什麼事情我應該要生氣?

在幾經選擇之後,我最後定下:當對方沒有真誠面對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觀時,我應該要生氣。

這意味著,除了這件事情以外,其他都沒有那麼嚴重,可能說說或討論就好。

而遇到要生氣的時刻,也可以核對是否真的值得生氣。

可以說這就是我生氣的選擇判准。

至此之後,我身邊的人也開始明白,我生氣背後的在乎是什麼。

同樣的,我也開始思考關於愛的議題,最先碰到的問題就是:愛是恆常久遠,穩定可靠的,但這怎麼可能?

明明愛得時候很愛,討厭起來就非常厭惡。一種愛之欲其生,恨之欲其死的概念。

所以我進而思考,或許愛不能只是感覺,其中勢必有不變且安定可靠的元素。

有趣的是,任何一個感性的人,都希望自己被愛,也希望自己具備愛人的能力。畢竟對於一個充滿感覺的人來說,擁有愛的力量,是最珍貴的。

但如果沒有辦法克服感覺的影響,就意味我們沒有能力從感覺中獨立出來,也就很難具備愛的能力。

總不能,時愛時不愛。

所以我必須要問自己:我究竟愛的是什麼?什麼一旦消失,我就不愛了?

愛的如果是對方的外在條件,一定會隨時間變化,感覺也會跟著不同,那肯定不是我要的結果。

如果是相處模式?因為對方對我很好呢?

所以對方不這樣與我互動,我就不愛了嗎?難道我愛的不是對方本身,而是他對我的方式?

如果別人只愛我們之間的相處,而不是愛我這個人,我能接受嗎?這是否說著:沒有相處就沒有愛呢?

延伸閱讀:愛情變淡是一種警訊?危機就是轉機,你的情感需要階段轉型!

所以我必須知道,究竟我愛的人,有什麼屬於他的特質,或是他這個人的信念,我的愛才能始終存在。愛也才有可能成為恆常久遠,穩定可靠的力量。

我們可以發現,在這過程中依據和判准就是透過不斷地核對,越來越釐清看重的本質,界定自己愛什麼,是否要愛。

從上述的案例當中,可以理解整件事情的脈絡:我並沒有將感覺拋棄,也不是單純的壓抑感覺,而是透過感覺找到與自己的關聯,讓認知協助情感發揮足夠的分量。

這也是我之前所提到的,認知是一種架構,情感是血肉

透過認識自我,在感覺與認知當中,建立行動的準則,也漸漸脫離感覺的掌控。

感覺是行為背後的初衷,也在過程裡帶給人活力與體驗,我們能夠從中看見自己對什麼有感應,又在乎什麼,然而這一份力量需要明確的軌道,才足以發揮影響。

所以通常我面對事情時,會從中去感受自己的感覺:究竟讓我有悸動的部分是什麼?而情感的份量如何足夠?並透過理性找到適合的方式,展現符合我情感分量,又適當的對應。

而我在選擇之後,才能成為一個有行為依據,選擇判准,同時又有生命力的人。

如果你想變得更好:

夜訪自我:與自己的深度對話

原始價格:NT$9,600。目前價格:NT$7,200。
0 days 00 hr 00 min 00 sc

【情緒管理課程】心情不好,沒事的!你的心情自己療癒!

原始價格:NT$1,000。目前價格:NT$600。
0 days 00 hr 00 min 00 sc
Vasil

關於作者:林侃 Vasil

擅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,將教育轉化為體驗,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更能感受到知識實際變為行動後的份量與力度,進而引發改變生命的契機。

因為深刻的參與自己的生命與抉擇,也同時引領他人面對內在的歷程,所以精確且根本地了解人的邏輯,透過思想直指人最深的需求與困境,並為學生找出適合的道路。

■ 鼎愛文化執行長
■ 鼎愛文化教程總監
■ 參與式體驗《彼此的日子》活動設計
■ 鼎愛文化課程老師
■ 美國「HBDI®全腦優勢發展模型」授證分析師
■ 影像課程教程總監

目前授課:「認識自我」、「去去情緒走」、「夜訪自我」、「蓋亞」及影像高階課程

如果你想讀更多: